中新网临沂7月29日电 (苏婧欣 沙见龙)“这是我们村的玻璃房民宿,晚上可以直接看星星。”四门洞村党支部书记徐养民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河南、天津……许多地方的游客都会来这边”。小山村变“火爆”旅游打卡地,近年来,山东临沂积极将特色资源精心打造成乡村旅游“好品”,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山村“变形记”。
“景区村中建,村在景区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门洞村位于临沂沂水县院东头镇,这个村名来源于村子下方的溶洞,该溶洞有东西南北方向4个入口,因此得名“四门洞”。又因该溶洞常年能看到萤火虫,所以也称“萤火虫水洞”。2020年,它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图为山东临沂沂水县四门洞村“萤火虫水洞”。中新社记者沙见龙 摄
这对溶洞上方的四门洞村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徐养民告诉记者,依托“萤火虫水洞”景区,四门洞村盘活闲置土地房屋资源,共发展民宿31套、农家乐5家,建设蝴蝶—萤火虫繁育基地1处、非遗研发传承中心1处。目前,该村旅游从业人员已达230余人,户均增收2.2万元(人民币,下同)。
在山东临沂沂水县四门洞村,村中孩童正在门口张望来往游客。中新社记者沙见龙 摄
夜晚的星空、溶洞中的萤火虫、徐徐拂过的山风,这是四门洞村独有的“乡村浪漫”,也是远方游客“向往的生活”。走在村中,可以看到墙壁上“景区村中建,村在景区中”的标语。徐养民介绍说,这是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为此,全村齐心协力改造村居环境,修复石板路、青石墙、红瓦房,又硬化道路3.6万平方米,既保持了乡村特色,又满足了游客的现代化旅游需求。2022年,四门洞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
“红绿融合”帮村民“变现”
位于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南10公里处的西墙峪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但多年来这里舟车不通,贫穷闭塞。
2019年,90后大学生女兵王成成退伍回乡担任村支书,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优势,带领西墙峪村走上了“红绿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
山东临沂沂水县西墙峪村风景如画。中新社记者沙见龙 摄
“1939年至1942年间,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野战医院医疗所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多名开国将军在此工作、战斗过。”王成成告诉记者,借助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该村发挥红色优势建设了红色记忆馆,打造以研学为主的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去年10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学员、游客6万余人次。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游客在山东临沂沂水县四门洞村游览。中新社记者沙见龙 摄
“现在村民们看到了经济效益,思想也在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据王成成介绍,该村现已发展农家乐8家、精品民宿12套、旅游商品经营平台1处,38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以上。
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好品”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创作于抗战年代的《沂蒙山小调》,现如今依然在绿水青山的临沂传唱。
在临沂,四门洞村与西墙峪村靠乡村旅游致富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临沂市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乡村旅游“好品”,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环境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不断繁荣,让无数个小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市先后被授予“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等称号,乡村旅游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完)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