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见证清晨乘客寥寥的地下“大动脉”19号线地铁,乘采访车沿京藏高速一路向北,到达北京小平原的北端——军都山前。这次新春走基层,不走访人家,不深入田间,而是在北京冬奥的高光时刻同雪场、同年轻的“冰雪小将”们来了场邂逅。
“练此项目多久了?对比赛成绩有何预期,有何目标?今天参加比赛的精神状态如何?”“据你体验,冰雪运动相比常规运动有哪些挑战和不同,是如何一步步‘上手’的?”“有熟悉或者崇拜的冰雪运动员吗?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有何期待?”“寒假运动、学习、实践都计划好了吗?”带着“捞干货”的期许,我在临行前的手机备忘录上,匆匆列了个采访提纲。
场面、细节、故事,头脑里反复“循环”的是部门领导老师和重点报道室同事提示的几个要点,浮现的是这半年来教育报道的相关采访经历。我深知,“双减”是一项事关整个教育生态的行动,半年以来成效如何,家长、学校、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系统措施能否真正落地,家长、学校、培训机构角色能否真正回归本位,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眼下这个寒假学生如何过可以说是个“试金石”。我想,如何能在稿件中将运动、体育精神同五育并举目标落实联系起来,将冬奥时刻孩子们的热情同假期生活状态、运动给其带来的收获联系起来,才是“出彩”的关键。
尽管“捂到最厚”,雪场的寒冷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但孩子们的热情,作为北京孩子迎接全球来宾“主人公”的态度和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让我忘记了严寒,投入到一个个和冰雪相遇的“小故事”中。采访中有的孩子3岁开始上雪道,有的孩子给寄语北京冬奥的希腊大使写信,有的除了有“猫跳”的几个赛道外北京周边雪场几乎都滑过。孩子们说的冬奥运动员,有的我都不太了解,感觉被“科普”的背后,更能感受到他们拥抱冰雪、迎接冬奥的热情。冬奥口号“一起向未来”,说的不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孩子们的期待吗?
我想,这次严寒中的新春基层行确实是对体力和脚力的考验,而采访选取角度和文章构思、打磨字句,又是对脑力和笔力的训练,可以说功夫在平时,要点在采访,用心在写作。这几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让采访素材呈现更鲜活、画面感更强,稿件语言更具动态、细节更丰满。
(本报记者 周世祥) 【编辑:陈文韬】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